点绿成金
本报通讯员 靳天龙
文章字数:1572
夏日的清晨,当**缕阳光穿透薄雾,洒在海拔近千米的黄花岭上,层层叠叠的茶树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碎金。采茶工的身影点缀于绿海之间,指尖翻飞,鲜嫩的芽尖簌簌落入竹篓,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。这里是山阳县莲花茶园——一处“点绿成金”的生动现场。
“你**想不到,1995年之前,脚下这漫山遍野的绿意,曾经是荒山秃岭。”陕西金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红飞站在坡顶,目光扫过绵延的茶山,语气里充满了感慨。当年山秃土瘠,百姓无出路,但荒山并未压垮山民的脊梁。从1995年**株茶苗艰难扎根于此,到1999 年茶厂初建,再到2005年公司成立,这条生态逆袭之路,许红飞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近30年。
“荒山变茶山,绿叶子真就成了老百姓的‘金叶子’。”许红飞指着山下南宽坪镇与漫川关镇的方向,一笔笔地算着生态与经济账,5个村3000多户农民被茶产业带动,户均增收稳超1.3万元。
采茶季的繁忙更是山间一道流动的风景。“每年从2月到10月底,采茶工的身影点缀在层层茶垅间,旺季每天要1500多人,淡季至少也得50多人。”许红飞介绍,采茶实行称重计酬,鲜茶叶每公斤20元工费,熟练的茶农每天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。仅采茶一项,金桥公司每年支付的工费就超过100万元。这份沉甸甸的“绿色工资”,滋养了无数山乡家庭。
63岁的全贤林在茶园已劳作17载,是莲花村变迁最年长的见证者。他抚摸着身边粗壮的茶树枝干,仿佛在触碰一段鲜活的历史:“起初默默无闻,谁承想能长成今天这样宏伟光景?”茶山不仅重塑了地貌,更重塑了山里人的生活轨迹。
茶艺师韦正云是漫川关镇莲花村人。过去,她在外漂泊打工,日子总如浮萍无依。2022年,家乡茶香引归人,她回到莲花茶园成为一名茶艺师。“家乡发展得这样好,空气清新,守家在地,月收入稳稳超过3000元,比在外强得多。”韦正云说话时笑容舒展,茶香氤氲间,生活终于有了妥帖的安放。像韦正云这样被茶香“唤”回的年轻人,在茶园周边越来越多。
许红飞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茶叶本身。2016年起,他开始大胆尝试“茶旅融合”。茶山腹地,九间茶园小屋静立,提供19个床位;2022年建成的茶文化餐厅,可同时接待百余人用餐。
最令游客倾心的是沉浸式的“茶体验”,工作人员引导游客亲手采摘鲜叶、参与加工,最终品饮一杯自己制作的香茗。“这意义非凡。”许红飞说,“我们这几年重点做的,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‘生态价值转换’。游客来了,亲身感受一片叶子从枝头到杯中、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奇妙旅程。”
生态价值转换的探索远不止于茶山。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忠博道出了背后的系统支撑,山阳县专门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建立“县级领导统筹协调,行业部门牵头包抓,镇(街道)政府组织实施”的强力推进机制。技术是命脉,通过“校企对接”,引进良种,建立示范基地,确保每个茶企、每片茶园都有技术骨干,每户茶农都有技术明白人。项目资金每年争取500万元以上,撬动社会资本投入,在基地建设、加工升级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。
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介绍,在现有19.3万亩茶园面积基础上,聚力“提质增效”,狠抓茶园精细管理,改造老旧设施;强力整合品牌,对内统一绿茶“天竺翠峰”、红茶“天竺红茶”形象,对外积极融入**“秦岭泉茗”公共品牌体系;线上线下联动出击,推动山阳茶进超市、进景点、进服务区,让好茶卖得更好更远。
“我们正打造数字化茶园,也叫‘中国秦岭茶创综合体’。”许红飞介绍,他畅想着安装监测设备,实现对茶园生态、加工、产品流通的全程数字化追踪与把控。
如今,山阳县立足资源禀赋,在漫川关、法官等6镇32个村发展茶园19.3万亩,建成3个万亩有机茶园,年产茶1720吨,产值5.3亿元。全县6700多农户被紧密镶嵌在茶产业链上,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。
站在黄花岭上眺望,曾经贫瘠的褶皱荒山,如今已被19.3万亩茶树的绿意温柔抚平。这片高岭之上的茶园,以一叶之轻承载起乡村振兴,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秦岭深处生动诠释。
欢迎关注
联系电话:13992408568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